民国时期一枚大洋,放到今天相当于多少人民币?看完涨知识
大洋是民国时期使用的通行货币,在中国的近代经济史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大洋币。大洋还有个名字,因为其是由白银制成的,所以在诸多影视剧中所谓的''银元'',就是大洋。大洋在当时的价值是七钱二分,,那在今天的新货币时代,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剖析大洋币。
首先是购买力,不同民国时期的购买力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以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为例,以这段时间的购买力来说明当时的大洋的价值大洋币。民国确立后,发布了《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货币制度,废两改圆,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银元主要代表有''袁大头''(袁世凯头像)和''孙小头''(孙中山头像),这两个为大家所熟知,除了这两种还有''鹰洋''、''龙洋'',这几种大洋在全国至海外各地的认可程度都是非常高的。
但因当时国内局势动荡,物资匮乏严重的情况下,人们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温饱,民国时期米价大概在1千克6分到7分,猪肉2角左右,油则贵点,在20分左右,在1931的广州,一块大洋仅仅只能买25斤左右的大米,或者20斤左右的豆角大洋币。而在1937年成都却只能买16斤左右的大米,粮食的价格越来越高,生活的成本加重了,劳动所获得的薪酬却越来越低。不同于富人家庭,民国时期贫困家庭,使用一块大洋去饱餐一顿则是微乎其微,按以上的换算方式,一块银元约等于今天人民币的100元左右。
展开全文
其次是民国时期的薪酬待遇,民国时期的教育史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文人看不惯当时的国内局势,例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笔作为对抗军阀势力的武器大洋币。所以在当时,许多人投身于从事教育事业,作家,教师,甚至于从事一些改革报的编辑,这些群体的月工资大概在100到200大洋,最高的则有600左右,便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鲁迅先生的薪酬也是200大洋左右。
反观民国时期的底层工作人员,他们的工资与知识分子的工资相差甚远,作为工人或是店员等服务行业,他们每个月也就只能拿到10几块大洋,仅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温饱,且他们的工作时长较长,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且每月工作天数久,所以大洋在当时的年代,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很容易拿到,需要付出艰辛的生产力大洋币。
在当时,5个大洋便可租房子,虽是一般地段,但可见大洋的价值也是不容小觑大洋币。与普通工薪家庭不同是民国时期的富贵家庭,民国时期产生了许多负有盛名的才女,如林徽因,陆小曼,唐瑛,张爱玲,萧红,更有张家四姐妹,宋庆龄宋美龄等,而这些才女们大多出生在家世显赫的家庭或者家庭从事上流阶级生意的环境中,她们从小便被培养了养尊处优、谈吐优雅的习惯,在对于购买奢侈品她们也是轻而易举,富人家的小姐们基本上一天换3套衣服,对大洋的使用也是没有概念可分,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家庭,这也造成了虽然民国时期生活稳定,但贫富差距的问题缺尤为显著的问题。
一块大洋的价格等于多少人民币,不同时期的大洋的价值是不同的,大洋对于民国时期不同阶级所代表的价值也是不同的,上面推论的一块大洋相当于100多人民币,也是论的不同时期大洋币。大洋在当时是价格的度量衡,人民币在如今作为中国的通用货币,在全球范围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力,虽然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的答案并不唯一,但其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代表物,向世界介绍着中国的地大物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