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重阳】画说重阳
重
九月九
阳
节
顺丰股票002352,一起欣赏重阳节诗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顺丰股票002352,
每逢佳节倍思亲顺丰股票002352。
遥知兄弟登高处顺丰股票002352,
遍插茱萸少一人顺丰股票00235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顺丰股票002352。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十日即事

展开全文
[唐] 李白
昨日登高罢顺丰股票002352,
今朝再举觞顺丰股票002352。
菊花何太苦顺丰股票002352,
遭此两重阳顺丰股票002352。
《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顺丰股票002352。这首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自己惋惜之情。前两句说重阳刚登高完毕,小重阳又再来饮酒赏菊。后两句说菊花为何这样命苦,遇到两次重阳,遭到两次采摘。实际是借菊花联想自己遭馋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意蕴深远。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顺丰股票002352。“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节的历史源流

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顺丰股票002352。其起源与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关键阶段 :
先秦时期——起源于“秋祭”与“避灾”
重阳节的雏形与上古时期的“秋祭”习俗密切相关顺丰股票002352。古人认为,九月是秋收结束、万物凋零的时节,天地间阳气渐退、阴气渐生,需通过祭祀天地、祖先,感谢丰收并祈求平安。
同时,九月气候多变,古人将其视为“不祥之月”,认为需通过特定仪式(如登高、插茱萸)驱散“邪气”,避免灾厄,这是重阳节“避灾”属性的源头顺丰股票002352。
汉代——节日习俗初步定型
汉代是重阳节从“习俗”向“固定节日”转变的关键时期顺丰股票002352。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宫廷中已形成“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且明确提及“令人长寿”的寓意——这标志着重阳节从“避灾”转向“祈福延寿”。
此外,汉代文人开始将重阳节写入诗文(如曹丕《九日与钟繇书》),推动了节日的文化传播顺丰股票002352。
唐宋至明清——成为全民性节庆
1.唐代:重阳节被正式纳入官方认可的节日体系,朝廷会在这一天放假,文人雅士盛行“登高赋诗”(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民间则流行赏菊、饮酒、插茱萸,节日氛围达到顶峰顺丰股票002352。
2.宋代:重阳节习俗更贴近日常生活,除了传统活动,还新增了“赏灯”“吃重阳糕”(因“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等习俗,且重阳糕的形制愈发精致(如分层糕,嵌有枣、栗等果料)顺丰股票002352。
3.明清:重阳节逐渐与“敬老”理念结合,民间有“九九敬老”的说法,晚辈会向长辈赠送重阳糕、菊花酒,表达对长辈健康的祝福,这为现代重阳节“敬老节”的定位埋下伏笔顺丰股票002352。

重阳习俗

登高望远
秋日天高气爽,人们登上高山、楼阁,既能欣赏漫山红叶的美景,也寓意“步步高升”“避灾祈福”,在开阔的视野中放下烦恼,拥抱自然顺丰股票002352。
遍插茱萸
茱萸是古代的“吉祥草”,气味辛烈,古人认为佩戴它能驱邪避灾顺丰股票002352。如今虽少了插茱萸的习俗,但这份“平安顺遂”的祝福,始终未曾改变。
共赏菊花
重阳时节,菊花恰好盛放,“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昂扬,让菊花成为重阳的“文化符号”顺丰股票002352。喝一杯菊花茶,吃一块菊花糕,满口都是秋天的清甜。
感恩敬老
从1989年开始,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传统节日与现代关怀相遇,让“敬老、爱老、助老”成为这个节日最温暖的底色顺丰股票002352。
重阳节从先秦的“秋祭避灾”,到唐宋的“文人节庆”,再到现代的“敬老节”,历经数千年演变,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健康长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追求顺丰股票002352。在当代社会,它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亲情、唤醒社会温情的重要纽带——这正是重阳节能够跨越时空、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核心原因。
重
阳
节气知多少

《重阳节溯源》
▲扫码听书

简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顺丰股票002352。“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词话》
▲扫码听书

简介:古代的文学家们,对重阳节的描写很多顺丰股票002352。由于古人对秋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古人认为秋天意味着万物将收藏起自己的精气神,准备过冬了,再加上万物凋零,所以中国文人往往悲秋,故有春女思秋士悲的传统。但对重阳节,各诗词大家们的感触又不一样,体现了自己鲜明的风格。趁着重阳佳节,伴着秋风菊香,行走在诗词的山峰里,品味不一样的重阳。
《重阳食贴》









评论